经验交流
《大众日报》:东营市深化“产改”“数智四化”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6日 信息来源:市总工会   浏览量:

为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凝聚起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东营市建设“数字‘产改’地图”,以“产改”推进数智化、人才培养数智化、建功立业数智化、职工服务数智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为“走在前、挑大梁”贡献东营作为与担当。

以“一库六平台”建设为底座  推动“产改”工作数智化

建设以“产改”基础数据库、成效评估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技能提升平台、创新创效平台、职业发展平台、服务保障平台为架构的“一库六平台”,收集起分门别类、底数精准、共建共享的“产改”工作大数据,为全市“产改”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构建数据互联互通的工作生态,加强对“产改”工作的宏观指导、协同推进。目前,平台已汇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劳动和技能竞赛等“产改”信息30余万条,实现对数据统计、分析可视化呈现,直观形象展示各单位的工作进度与成效,方便“产改”指标动态一屏掌控,提升前瞻预判、决策辅助和智能化水平。

以数字工匠学院建设为引领  推动人才培养数智化

坚持“学院建在园区里、专业设到产业链”理念,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海克斯康东营赋智中心为依托,市、区两级工会共建东营数字工匠学院,设置石化、风电、智能制造、数字运营等教学板块,构建起数字化设计制造与仿真、数字化智慧质量、工业互联网交互应用三大培训中心。推行“招工即招生、入校即入企、企校双师联合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办“工匠班”,培育高端制造数字领域的高精尖缺工匠人才。东营市制定“工匠人才培育工作实施办法”,将“东营金牌工匠”纳入黄河三角洲人才工程,管理期内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补助。进一步完善“市、县、企”三级工匠学院体系建设,成立市级工匠学院,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担任渤海工匠学院名誉院长、客座教授,建设海科学院、国瓷新材料学院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企业工匠培育平台。

以数字化改革创新为牵引  推动建功立业数智化

紧跟数字化发展趋势,不断释放竞赛价值、技术价值、创新价值,实现职工岗位建功。制定《东营市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竞赛管理、提升办赛水平,参赛工种覆盖至数控车工、网络系统管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岗位,为数字型人才培育定目标、树标杆。2024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网络安全赛项国内总决赛中,国网东营供电公司职工管朔夺得了企业组第一名、国内一等奖。东营市承办第一届黄河流域职业技能大赛暨“技能中国行2024”系列活动,10个赛项中取得3金1银2铜的好成绩;2024全国聚烯烃产业职业技能竞赛中,东营6名职工获一等奖。发挥技术骨干作用,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万达集团吕英胜牵头搭建天弘化学智能数字“孪生工厂”,入选省级智能工厂,荣获中国数字化企业技术示范奖。

以“云服务”平台为载体  推动职工服务数智化

发挥信息化手段优势,以高质量的工会工作为职工服务,不断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按照“一样本两指引”工作要求,打造集体协商“云”模式,形成“云要约、云指导、云协商、云审议、云备案、云评估”的全流程线上一站式协商,在全省推广。畅通职工诉求网上表达渠道,把职工的“问题清单”变成“满意清单”。推广“掌援宝”法律援助一体化平台,将职工诉求与12348、110、12345热线同步联动,实现一站式解决。东营区总工会获全国工作突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推广“齐鲁工惠”APP服务,以“扫码入会”“网上入会”,近年来新增工会组织370余家,吸纳工会会员2万余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