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1+1+N”资源共享 “全景地标”串点成面——利津创新打造县域工人文化宫“一刻钟服务圈”纪实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5日 信息来源:市总工会   浏览量:

冬日暖阳,利津县新落成的凤鸣体育公园内,一座崭新的气膜运动馆拔地而起,吸引了众多职工群众陆续驻足打卡。“我平时有运动健身的习惯,新体育公园建成后,咱们利津县健身休闲的地方更多更方便了,我们一家三代人的需求都能满足了。”家住体育公园附近的田先生兴奋地说道。

作为利津县工人文化宫的共享基地,凤鸣体育公园致力于打造集全民健身、竞技运动、生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其中的气膜馆建设周期短,室内设置了1个篮球场、6个羽毛球场,室外布置了网球场、乒乓球场、足球场、田径场、篮球场、攀岩场、门球场、智能健身器材等各类体育运动场地,整体空间使用率和自动化程度高。如今,凤鸣体育公园已经成为当地满足职工群众体育需求、提升生活品质的又一新地标,也是目前东营市范围内占地面积最大、功能最为齐全、智慧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全民健身和体育赛事基地。

近年来,利津县立足县情实际,本着 “量力而行、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统筹挖掘现有各类职工服务阵地,以县职工服务中心为中枢,以县文化艺术中心为主阵地,同步建立城东黄河书屋、城西利华益职工活动中心、城南凤鸣体育公园、城北全民健身中心等多个共享基地,不断吸纳城区公园及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服务场所融合发展。

利津县始终坚持建、管、用一体推进,充分盘活存量、整合资源、串点成面、共享共用,建设 “1+1+N”全域开放共建服务体系,探索形成了职工文化服务 “534”工作模式,力推工人文化宫服务延伸到基层一线、职工群众身边,让居住在县城任何区域内的职工都可以享受身边就近的便民服务,全力以赴构建黄河尾闾 “一刻钟服务圈”,打造职工共享文化服务 “全景新地标”。

“五个联动”注重体系建设   推动职工服务共建共享

“自从纳入县总工会职工服务体系,我们各项服务活动直接实现了提档升级,职工参与的热情更高了,企业的影响力也更大了。”利津县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利华益集团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薄立安介绍说。2023年,利津县工人文化宫与利华益集团启动了职工文化服务共建工作,将利华益集团职工活动中心吸纳为县工人文化宫共享体系的共享基地,通过双方资源互惠互利、互通互用,实现了惠工服务向企业一线职工倾斜。

市总工会到利华益职工活动中心调研

作为中国企业500强、当地龙头企业,利华益集团突出“五好” (思想引领好、权益维护好、队伍建设好、创新活力好、幸福生活好)目标导向,近年来投资1.5亿元建成“一院两中心”职工活动阵地,成立了阅享读书会等文化团体,面向广大企业职工开展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各类活动,成功承办了全市 “工润巾帼·共读悦享”读书分享会、落实黄河国家重大战略 “全国劳模工匠利津行”等大型活动,2024年11月,该集团顺利入选 “全省提升职工生活品质试点单位”。

近年来,利津县总工会始终坚持履行好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基本职责,建好职工的 “学校和乐园”。打造新时代职工信赖的精神文化新家园,首先要解决 “有”的问题。针对工人文化宫怎么建、建什么,利津县总工会在全县范围内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进行了深入摸底调研,在全面排查、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善于创造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 “共享工人文化宫”的建设思路,走出了一条 “五化五联、共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 “职工之家”。

关爱新就业群体冬日送温暖活动

全域化布局,实行阵地 “联建”。做好源头顶层设计,把工人文化宫纳入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城区建设总体规划,按照 “六有”标准,以县职工服务中心为中枢,以县文化艺术中心为主阵地,城区东西南北4个区域性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为共享基地,形成 “1+1+N”全方位立体化工作体系,实现互联互通阵地建设 “一盘棋”。截至目前,共有各类室内功能室30余个、总面积30000余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20余处、总面积40000余平方米。

女职工瑜伽培训

专业化保障,实行人才 “联育”。加强与县宣传、文旅、教体等职能部门对接,着眼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思维培养,加强高素质 “三专”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人才梯队培养,通过政策宣传员、文艺辅导员、体育指导员 “三员培育”工程,联合发现储备一大批符合利津实际、具有黄河特色的县域职工文化人才资源库和职工文艺节目库,组建了一支120余人的文化、艺术、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系统化配置,实行资源 “联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社会机构、大型企业等行业影响力,广泛聚合县内传统文化、人才矩阵、场馆设施、群众基础等优势资源,继续巩固好各类职工宣传教育、文化艺术、体育比赛等既有成果,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24年举办各类培训、文艺活动、体育比赛100余场次,累计服务职工群众60000余人次。
  项目化实施,实行活动 “联办”。聚焦 “3+X”公益性服务活动要求,紧扣基层职工需求,利用工人文化宫公益课堂、文化舞台、体育中心等功能性平台,推出职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加、自身急需的服务项目,策划实施 “三二二”职工思政引领体系、 “1+2+4”职工宣教示范工程等一批公益性、普惠性项目,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

特色化设计,实行品牌 “联创”。着眼利津县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移民文化等历史文化特色,大力倡树 “中国梦 劳动美东津颂”工会宣传教育品牌,叫响 “工文号” “工体号”等系列 “工”字品牌,讲好 “利津故事”,唱好 “工会声音”,办好职工的 “学校和乐园”。

“三个结合”完善机制建设   推动职工服务走深走实

利津县全民健身中心位于城区北部,设有篮球馆、羽乒馆、专业健身中心、笼式足球场等多个功能室,由第三方利津希朗健身有限公司负责日常维护运营,投用6年来,先后承办了省、市、县等各级各类赛事活动100余场次。但受制于场地设施有限、投资建设压力较大,运营效益并不乐观。

利津县总工会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对接县教育、体育等职能部门,经友好协商,与县全民健身中心订立合作协议,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融合推进,共同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拓展活动、讲座展览、技能培训等职工团体活动,既解决了县工人文化宫力量不足、场地有限的困难,有效弥补了中心基础运营维护的短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机构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提升了职工服务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推动了全县职工健康理念的转变,扩大了 “工”字号品牌影响力。
  与县全民健身中心融合共同推进,只是利津县工人文化宫利用优势资源、取长补短,探索集约化要素整合、体系化管理运营的一个缩影。

职工围棋比赛

建起来、用起来,还要管起来。利津县坚持创新驱动,将改革创新贯穿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全过程,围绕建强管住用好职工服务阵地频频出招,在建设工人文化宫共享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聚焦服务流程、服务主体、服务形式,打好 “建管+内外+上下”组合拳,着眼长远、久久为功,努力为广大职工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让提升职工生活品质具体化、落到实处。
  坚持 “建强+管好”相结合,规范服务运营。突出建管并重,始终把基础建设和日常管理摆到同样重要位置。基础建设方面,按照 “六有”标准,围绕场所建设、功能设置、运行机制等方面,制定细化系列标准,提供延时、错时服务,实现规范化打造。日常管理方面,建立 “一组织两碰头”工作机制,即建立一个合作组织机构,由县总工会牵头成立工人文化宫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动各项惠工服务工作开展;建立联席会议、信息通报两项制度,每月至少召开1次联席会议,每周至少通报1次工作情况,促进各方互通有无,提升服务质效,实现规范化运行。
  坚持 “内融+外联”相结合,拓展服务资源。向内挖潜,整合工会内部资源,依托10处县职工服务中心 (站)、45家职工书屋、37家工会驿站等工会特色阵地,承接好工会组织的主题宣讲、劳动和技能竞赛、职工技能培训、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等工会特色活动,打造工会综合服务阵地,实现资源要素集约管理。向外延展,积极对接社会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租借社会运营场地等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严格审核把关社会机构资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项目打造、服务供给,打造品质更优、质效更好的惠工服务,真正打造面向社会、开放包容的共享惠工模式。

文艺轻骑兵 送戏到基层

坚持 “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服务载体。为了适应智能化大数据新时代要求,利津县积极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服务,深化数智工会建设,用好 “齐鲁工惠”APP、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线上渠道,通过场馆预约、网上报名等方式,提供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普惠活动等各项数字化服务,涵盖舞蹈、声乐、葫芦丝、戏曲、剪纸等多个艺术门类,健全完善 “普惠性+特殊性”惠工体系,职工可根据个人需求自主参训。提升线下服务效能,共享基地功能室免费开放每周不低于60个小时,打造凤鸣体育公园等一批符合利津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地标,在黄河书屋等阵地配备智能化终端设备,开展 “流动式” “沉浸式” “点单式”等多元服务,推动职工服务 “向云端”,最大程度地发挥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的强大效能。

“四个维度”强化质效建设   推动职工服务聚心聚力

利津县立足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为充分、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着眼于系统化项目打造、高质量服务供给,将工会的各类服务阵地、资金、人员、活动等资源优势,统一纳入县工人文化宫服务体系,重点围绕职工思想教育、素质提升、主题活动、惠工宣传等服务内容,统筹实施了惠工惠民“四大行动”,教育引导全县职工同心同向、同力同行。
  搭台共享“聚识”,“工育学堂”让职工服务更有“精度”。近年来,利津县发挥工人文化宫“大学校”作用,以全县各级劳模工匠、最美职工、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为主体,组建“开新局·劳模说”宣讲团,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采取专题报告、互动交流、直播访谈等形式,推动 “三个精神”面上覆盖和源头传承,以思政引领为广大职工精准赋能。依托工人文化宫,面向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女职工、学生等不同群体,开展政策制度宣传、理论知识宣讲等活动200余场次,受教育职工群众30000余人次。“东营金牌工匠”李玉东、东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凯英等16名劳模工匠,作为基层宣讲代表,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车间,通过 “劳模工匠大讲堂”、职工子女寒暑期爱心托管班等多种平台,结合自身经历,展现新时代利津劳模工匠风采,讲好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工匠故事,有力弘扬了 “三个精神”。
  强基提素“聚才”,“工铸先锋”让职工服务更有“热度”。近年来,利津县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工会干部,借力工人文化宫优质课程模块及师资资源,开展 “云端提素” “我的业务我来讲” “惠工微讲堂”等系列活动,以讲促学、以训代干,建强工会干部 “排头兵”, “线上线下”学习培训人数6500余人次。致力于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围绕高端化工、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等县域重点产业领域,整合凤凰城工匠学院 “1+5+N”阵地体系,开展工人文化宫思政引领、技能培训、技术比武、创新竞赛等流动服务,激发职工岗位建功、创新创效的热情,2024年累计开展各类培训30余场次,培训各级工匠人才1000余名,技能人才同比增长24.6%。成功组织了全县女职工技能竞赛、全市 “三查三防”安全生产竞赛路演等多项竞赛活动,涉及纺织、安全、化学、医药等近60个工种,3000余人次职工参赛,近400名职工荣获各级创新创效及人才表彰荣誉。
  协作联动“聚力”,“工润同行”让职工服务更有“温度”。近年来,利津县放大“工会+”部门协同效应,推动惠工服务向系统化、品牌化转变。文以化人凝心聚力,以“中国梦·劳动美·东津颂”为主题,在书画、篆刻、摄影、剪纸、阅读等传统形式基础上,同步开展 “职工达人秀”、短视频互动、云诵读、云宣讲等新媒体作品评选活动,覆盖12个不同文艺领域,发动职工创作一大批主题突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优秀作品,累计参与职工1500余人次。利用重要时间节点,举办 “线下公益+线上展览”大型文艺作品联展,营造成风化人、润物无声的浓厚氛围。竞技体育提气鼓劲,组织开展多品类竞技体育活动,即每年组织一次高规格、大规模职工趣味运动会,开办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篮球赛等15项赛事,来自各镇街、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近200支代表队、3500余人次职工踊跃参赛,培育了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

惠工暖民“聚心”,“工惠万家”让职工服务更有“广度”。近年来,利津县坚持公益性和服务性方向,推动职工服务赋能增效,新建劳动仲裁争议调解室、工运史走廊、职工活动室等多处功能室。按照 “六有”标准对1个主阵地、4个片区共享基地进行统一改造提升,推动工会驿站、职工书屋、妈妈小屋等200余处工会特色阵地提档升级,不断健全丰富工人文化宫共享服务体系。着眼于提升快递员、外卖员、农民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全市率先建成首家 “共享职工之家”,开展法律宣传、 “四送服务”、女职工 “两癌”筛查、职工子女寒暑期托管等关爱服务,让 “共享”理念深入人心,推动 “共享”服务形成常态。拓展数字化工会应用场景,打造职工 “云服务”矩阵,积极对接基层工会、县域商超餐饮,开展 “娘家请你去采摘” “周四工惠会员日”等普惠活动96期,发放会员优惠券40000余张,极大提升了 “娘家人”的品牌影响力。

利津县总工会十届六次全委会

“目前,我们的重点工作就是把服务职工的各项资源整合好、优化好、利用好。”面向未来,利津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许加勇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始终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职工服务紧紧抓在手上,继续探索深化现有的工人文化宫共享服务模式,建出特色、建出实效,真正让广大职工服务共享、成果共享。”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